构建笔记系统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6月17日 下午

此文章是对B站UP主田浅浅发布的构建笔记系统的一些整理,方便以后回顾。

笔记的功能

以不同的应用场景为例,涉及到笔记不同的功能:记录功能理解功能压缩功能。记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知识进入到脑子里,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可以不用太过追求美观。

记录功能(求全面)

在听讲座时,时间紧张,以扎住关键信息为主,体现以收集信息为目的的记录功能。

理解功能(读清晰)

在阅读教材时,体现以整理加工信息为目的的理解功能,不要浪费时间抄书本上已有的信息。只有书上没有,需要补充的信息如新的发现、科技创新或将几本书籍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时。可单独建立一个文档或一个笔记本,把不同来源的资料归一整合。
处理加工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变成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分为两个步骤:

信息管理

找出不同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宏观上的信息管理;找出不同句子和词之间的联系,是微观上的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

它表征了我们学习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接触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如:重点,难点,是否掌握,是否牢固,是否需要针对性做题复习等等。
可使用不同颜色标注,示例:
【难点+没懂】!!! 意思是这里很难并且我还没弄懂。
【难点+懂了】难句子 意思是这个地方虽然很难,但我已经掌握了,只需要稍后去复习。
【重点、概括性】句子 很重要,需要加强理解。
【重要概念】名词 标注一些重要的名词。

压缩功能(厚书读薄)

建立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把信息概括成一个一个的组块,关键在于把句子压缩到尽可能简洁
由于大脑容量有限,无法准确记忆每一个句子,我们可以使用关键词概括一整段的资料。极度压缩信息,比如思维导图,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复习时大脑进行知识闪回,知识流扩散,重组。
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亦可以直接写在书本上(如政治课)。这一步可以用一些速记符号,记忆口诀、联想法和记忆迷宫等方式

检测功能(知识入脑)

学习的目的是记忆、掌握知识,笔记就是用来复习检验,确保真正记忆理解了信息。
利用第三步压缩的框架,回忆整个知识点。当你把整个框架都从单个的概括压缩性的词还原成书本上的文段和句子后,进行查漏补缺,并做好对应的标记。

一句话概括:理解→化繁为简→记忆→化简为繁→查漏补缺。把书从厚读薄,再从薄读厚


构建笔记系统
http://example.com/2022/12/06/构建笔记系统/
作者
叶逸昇
发布于
2022年12月6日
许可协议